GARMIN高爾夫系列Approach,最全面的高爾夫運動科學系統!
By 台灣高球資深媒體人 翁崇家Joshua Weng
從練習場到高爾夫球場,從練球到比賽,GARMIN都能助你一臂之力。
因為從事高爾夫媒體工作的關係,這廿多年來筆者測試過不少球桿、訓練器材或相關配件。有些讓人驚豔,也有些讓人無感。其中,GARMIN 的 Approach 高爾夫系列商品,從早期僅專注於球場上的GPS測距儀,到後來將產品線擴大到雷射測距儀、揮桿追蹤系統與高爾夫訓練儀等等,形成一個完整的「高爾夫生態系」。
十多年來的演進與擴展,著實讓人看到了 GARMIN 在高爾夫運科市場的全力投入。更重要的,透過這些產品的組合,能滿足高爾夫球友的所有需求,不管是練球、下場打球、正式比賽與追蹤分析個人球技數據,GARMIN在手,全部搞定。
讓練球更有效率
高爾夫球是少數練習和比賽場地截然不同的運動。大多數球友都得好好地在練習場磨練球技,才能下場驗收成果。到練習場練球,對於打出好成績與否絕對重要,但前提是你要進行「有效」的練習。許多球友「練習場一條龍,下場一條蟲」,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在練球時模擬實際下場的情境。有些球友更像是去練習場「運動」,而非「練習」;抽出開球木桿狂轟猛炸幾十顆球,流了滿頭大汗,然後心滿意足地走人…
要打出好桿數,有效的練習至關重要。而透過 GARMIN 的產品,確實能讓你的練習更有效率。以筆者為例,最常在練習場搭配使用的,就是 Approach Z82 與 R10。Z82 GPS雷射測距儀的用處,是確定練習場的各個碼數牌或旗竿的實際距離為多少。你我都知道,有些練習場的碼數牌會灌水,且從不同打位到標竿的距離也會因為角度關係而有差異。所以,我的第一步是用 Z82 精準測量碼數,才能知道每支球桿的真正擊球距離。
接著,就輪到最火紅的 Approach R10 登場了。當然,在 R10 之前 GARMIN 也推出過 G80 這款練球與下場兩用的高爾夫訓練儀;但考量到擊球數據的多樣性與準確性,筆者還是偏好 R10。將 R10 架設好之後,開啟「練習場模式」,開始練球。我會把專注力放在球桿速度、球速、擊球效率、球桿路徑、桿面角度與擊球角度等這幾個基本數據,看看自己的球桿路徑是否正確(我容易有由外而內的毛病)、擊球是否扎實(擊球效率好不好)、鐵桿有沒有往下擊球(擊球角度為負值)、桿面是否方正觸球(桿面角度接近零)等等。至於飛行距離與總距離等數據,我不會太在意。畢竟在練習場打單層構造的練習球,R10所顯示的距離和下場會有較大的落差。
除了透過R10的數據來了解自己的揮桿動作並據以改善外。R10的「Home Tee Hero」模擬高爾夫功能(需付費訂閱),更能把練習場變成球場,讓你來場虛擬18洞。除了能先模擬一下接下來要打的球場外,也能讓你的練球時光不會那麼枯燥乏味。想想看,在住家附近的練習場打場奧古斯塔18洞,多有趣!
讓打球更有策略
要下場擊球或比賽時,就輪到 Approach S62 高爾夫GPS腕錶或 Z82 GPS 雷射測距儀等裝備表演了。就我而言,S62 與 Z82 手邊都有,但生性「疏懶」的我大多數時間用的都是 S62。為什麼?因為簡單、快速又全能。只要一開始設定好球場,每一洞的圖資與所有資訊就盡在你的手腕上。這一洞的球道走勢為何?沙坑在哪裡?開球飛了幾碼?離旗竿還有幾碼?還有坡度輔助、風向指示(需連結手機並開啟 GARMIN Golf 應用程式)與選桿建議,甚至新增了「果嶺地形資訊」(需付費訂閱)…可以說你在進攻每一洞的所有資訊,S62 都能及時地提供給你,讓你據以擬定每一桿的打法與策略。
當然,S62 的所有高爾夫功能在 Z82 身上都有,唯一的差別是 Z82 是雷射測距儀,你還是得拿出來對準目標打一下,來獲得碼數資訊。就準確度來說,採光學科技的雷射測距儀,當然會依靠GPS訊號與內建圖資的GPS測距儀來得更精準。所以,在日常打球時我會帶著 S62 下場;但是在勝負攸關的球局或比賽時,整合 GPS 與雷射雙系統的 Z82,就是我的首選了。
如果你想進一步詳實記錄自己球袋中14支球桿的擊球數據,還可以試試 CT10 進階揮桿追蹤系統。把這個外型像螺絲釘的感應器鎖在握把末端,搭配相容的 GARMIN 高爾夫腕表(比方Approach S62),它就會自動追蹤紀錄你的每一記擊球,包括推桿。逐漸累積資料,你就能獲得每支球桿的最「真實」碼數。以號稱開球250碼的我而言,實際統計下來,唉,只有237碼…
讓你更了解自己的球技
GARMIN 的所有高爾夫運科裝置之所以能形成一個完整的「高爾夫生態系」,關鍵在於你手機或平板上頭的 GARMIN Golf 應用程式。這個應用程式能蒐集你所有 GARMIN 裝置的數據,再據以分析,建立屬於你自己的揮桿資料庫,讓你對於自己的各方面球技有更正確且客觀的了解,而非自欺欺人。
以我而言,每次打完18洞之後,我會立刻把資料同步到手機後,打開 GARMIN Golf 應用程式,點選計分卡,看看自己的逐洞成績與表現:上球道率多少、上果嶺率多少、推桿總共花了幾推…並透過「GPS擊球軌跡」功能來複習自己的每一桿:
哪一洞哪一桿是每日一好球?哪一洞又是因為哪一桿而爆掉?桿數花在哪裡?清清楚楚。
除此之外,在 GARMIN Golf 的「表現統計資料」裡,你能知道自己的差點、9洞與18洞的最佳桿數、以及最近10回合的平均桿數等。而「揮桿總覽」則透過 GARMIN 的大數據資料庫,讓你得知你的開球、進攻果嶺球、短桿與推桿和相似差點的球友相比,孰優孰劣。透過這些數據統計分析,你能清楚掌握自己的近況,是上升或下滑?你也能更了解自己的強項與短板,進而對症下藥。
以筆者為例,最近在因為背痛而換了較輕軟的桿身並採取較輕鬆的揮桿後,上球道率提升到五成左右,且每輪球因為開球罰桿的情況減少到只剩一桿,這讓我的總桿數有明顯減少,但上果嶺率持續低迷,且一切一推的救球成功率也不到四成。所以,要怎麼讓桿數再減少?再把鐵桿與短桿練好一些吧!